自动清洗机专用清洗剂订购
物理性质
外观与性状:无色液体,有氯仿样气味。
辛醇/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:2.88
溶解性:不溶于水,可混溶于乙醇、乙醚等多数有机溶剂。
为无色透明液体,具有类似乙醚的气味。 能溶解多种物质(如橡胶、树脂、脂肪、三氯化铝、硫、碘、氯化汞)。能与乙醇、乙醚、氯仿、苯混溶。
分子结构数据
1、摩尔折射率:30.45
2、摩尔体积(ml/mol):100.3
3、等张比容(90.2K):245.0
4、表面张力(dyne/cm):35.6
5、极化率(10-24cm3):12.07
化学性质
1、半数致死量(LD50):(大鼠,经口)3.005g/kg;(小鼠,经口)8.4g/kg。
2、一般不会燃烧,但长时间暴露在明火及高温下仍能燃烧。受高热分解产生有毒的腐蚀性烟气。
3、纯净的清洗剂在空气中于阴暗处不被氧化,但受紫外光作用时逐渐被氧化,
对常用的金属材料也无明显的腐蚀作用。在三氯化铝存在下,与其他氯代烃发生缩合反应生成高沸点物质。 [4]
应用领域
用途 主要用作金属除腊脱脂溶剂, [4]
注意事项
安全术语
S23Do not breathe vapour.切勿吸入蒸汽。
S36/37Wear suitable protective clothing and gloves.穿戴适当的防护服和手套。
S61Avoid release to the environment. Refer to special instructions / safety data sheets. 避免释放至环境中。参考特别说明/安全数据说明书。
风险术语
R40 Limited evidence of a carcinogenic effect. 少数报道有致癌后果。
R51/53 Toxic to aquatic organisms, may cause long-term adverse effects in the aquatic environment.对水生生物有毒,可能对水体环境产生长期不良影响。
健康危害
该品有刺激和麻醉作用。吸入急性中毒者有上呼吸道刺激症状、流泪、流涎。随之出现头晕、头痛、恶心、运动失调及酒醉样症状。口服后出现头晕、头痛、倦睡、恶心、呕吐、腹痛、视力模糊、四肢麻木,甚至出现兴奋不安、抽搐乃至昏迷,可致死。慢性影响:有乏力、眩晕、恶心、酩酊感等。可有肝损害。皮肤反复接触,可致皮炎和湿疹。
燃爆危险
该品可燃,有毒,具刺激性,一般不会燃烧,但长时间暴露在明火及高温下仍能燃烧。受高热分解产生有毒的腐蚀性气体。与活性金属粉末(如镁、铝等)能发生反应,引起分解。若遇高热可发生剧烈分解,引起容器破裂或爆炸事故。
环境危害
释放到周围大气中的大部分四氯乙烯,由于阳光作用而分解,形成像氯化氢、三氯乙酸和二氧化碳之类的产物。地表水中的四氯乙烯迅速蒸发,在水中几乎不发生降解。该化合物在地下水中是稳定的,这正是工业溢漏和废物堆积造成地下水污染发生率增加的原因。
急救措施
皮肤接触:脱去污染的衣着,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。
眼睛接触:提起眼睑,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。就医。
吸入: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。保持呼吸道通畅。如呼吸困难,给输氧。如呼吸停止,立即进行人工呼吸。就医。
食入:饮足量温水,催吐。就医。
消防措施
有害燃烧产物:氯化氢、光气。
灭火方法:消防人员须佩戴氧气呼吸器。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,直至灭火结束。
灭火剂:雾状水、泡沫、干粉、二氧化碳、砂土。
泄漏处理
应急处理: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,并进行隔离,严格限制出入。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,穿防毒服。从上风处进入现场。尽可能切断泄漏源。防止流入下水道、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。
小量泄漏:用砂土或其它不燃材料吸附或吸收。也可以用不燃性分散剂制成的乳液刷洗,洗液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进行处理达标排放。
大量泄漏: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。用泡沫覆盖,降低蒸气灾害。用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,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进行无害化处理,达到环保要求。
操作事项
密闭操作,加强通风。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,严格遵守操作规程。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(半面罩),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,穿透气型防毒服,戴防化学品手套。远离火种、热源,工作场所严禁吸烟。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。防止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。避免与碱类、活性金属粉末、碱金属接触。搬运时要轻装轻卸,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。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。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。
储存事项
库房通风低温干燥;与氧化剂、食品添加剂分开存放;。
储存于阴凉、通风的库房。远离火种、热源。
包装要求密封,不可与空气接触。
应与碱类、活性金属粉末、碱金属、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,切忌混储。
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。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。
预防措施
工程控制:密闭操作,注意通风。尽可能机械化、自动化。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。
呼吸系统防护:空气中逸散时,建议配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(半面罩),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。
身体防护:穿透气型防毒服。
手防护:戴防化学品手套
其他防护:工作现场严禁吸烟、进食和饮水。单独存放被毒物污染的衣服,洗后备用。保持良好卫生习惯。
环境标准
前苏联: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 10mg/m3
前苏联(1978) 环境空气中最高容许浓度 0.06mg/m3(日均值)
中国:中国(GB3838-2002)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(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特定项目标准限值) 0.04mg/L
中国(GB8978-1996)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:一级:0.1mg/L,二级:0.2mg/L,三级:0.5mg/L
日本:日本(1993) 环境标准:地面水:0.01mg/L,废水:0.1mg/L,土壤浸出液:0.01mg/L,嗅觉阈浓度 50ppm